牛結節性皮膚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屬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引起的牛全身性感染疫病,臨床以皮膚出現結節為特征,該病不傳染人,不是人獸共患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將其列為法定報告的動物疫病,農業農村部暫時將其作為二類動物疫病管理。
傳染源:感染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的牛——感染牛和發病牛的皮膚結節、唾液、精液等含有病毒。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吸血昆蟲(蚊、蠅、蠓、虻、蜱等)叮咬傳播。可通過相互舔舐傳播,攝入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也會感染該病,共用污染的針頭也會導致在群內傳播。感染公牛的精液中帶有病毒,可通過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傳播。
易感動物:各品種牛在未免疫前均易感,無年齡差異。
潛伏期:實驗室條件下常見4-14天,WOAH規定潛伏期為28天。
發病率和死亡率:感染后發病率高(5%~45%),死亡率低(5%~20%)。
主要發病季節:主要發病于吸血蟲媒活躍季節。
臨床癥狀
牛結節性皮膚病的潛伏期一般為9~21天,有時長達28天。發病后臨床癥狀與發生程度有所差異,與牛只品種、年齡、健康狀況及病毒感染量有關。有些病牛發病后體溫可升高至41℃以上,持續數天,食欲不振或廢絕。皮膚表面出現紅色斑點或小*,隨后發展成直徑2~4
cm的堅實、圓形皮膚結節,出現在頭頸、四肢、乳房、外陰等部位,隨后結節逐漸增大、壞死、纖維化,有時會自動消退;破潰后可能形成潰瘍,不易愈合。肩前淋巴結明顯腫大;四肢、腹部、會陰等部位可能水腫。公牛暫時或*性不育,懷孕母牛流產或發情延遲,奶牛產奶量顯著下降。
解剖病死牛可見皮膚病變顯著,皮下出現堅硬結節,直徑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質地堅硬,可能有痛感[1]。結節可能破潰形成潰瘍,周圍皮膚可能出現炎癥反應、*和熱痛。在皮膚結節和潰瘍中可以發現病毒顆粒。病牛淋巴結腫大,尤其是肩前、腹股溝外、股前、后肢和耳下;淋巴結切面可能顯示中心壞死,周圍有炎癥反應。有些病死牛的心、肝、脾等內臟器官也可能出現結節或斑點,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炎癥。
鑒別診斷
需與偽牛痘、牛*性口炎、牛皰疹病毒病、牛痘、貝諾孢子蟲病等區分,重點依據病毒特性、傳播途徑和病理變化:
偽牛痘:結節較小(0.1-0.5cm),多見于乳房和乳頭,無全身癥狀。
牛*性口炎:結節集中于口鼻周圍,無發熱和淋巴結腫大。
牛皰疹病毒病:口腔潰瘍為主,皮膚結節少見。
實驗室診斷
病毒分離與鑒定:
采集病牛皮膚結節、血液或唾液,接種敏感細胞(如Vero細胞)培養,觀察細胞病變效應(CPE)。
結合電鏡觀察病毒形態或PCR檢測病毒核酸確認。
分子生物學檢測:
PCR/實時熒光定量PCR:針對LSDV的P32、GPCR等基因設計引物,快速檢測病毒核酸,靈敏度高。
環介導等溫擴增(LAMP):適用于現場快速檢測,1小時內出結果。
血清學檢測:
病毒中和試驗(VNT):檢測血清中中和抗體,確認感染或免疫狀態。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IgG或IgM抗體,適用于大規模篩查。
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FA):用于病毒抗原定位或抗體檢測。
病理組織學檢測:
取皮膚結節或內臟組織,制作石蠟切片,觀察細胞內嗜酸性包涵體(確診依據之一)。
膠體金快速檢測卡
牛結節皮膚病抗體快速檢測卡基于膠體金免疫層析試驗(GICA)原理,通過檢測牛血清或全血中的抗體來判斷是否感染病毒。樣本加入加樣孔后,與膠體金標記物沿層析膜移動。若樣本中存在抗體,會與檢測線上的抗原結合顯示紫紅色;若無抗體,則不產生顏色反應。這種檢測方式能快速識別感染牛群,為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快速篩查與早期發現
檢測卡操作簡便,無需專業設備,10-15分鐘即可出結果,適合現場快速篩查。早期發現感染牛群可及時采取隔離、治療等措施,阻斷病毒傳播鏈,防止疫情擴散。
輔助診斷與鑒別
在診斷不明時,檢測卡可作為輔助工具,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檢測方法(如PCR、ELISA)提高診斷準確性。例如,當牛出現皮膚結節、發熱等癥狀時,檢測卡可快速判斷是否為牛結節皮膚病感染。
提高防控效率
檢測卡的高靈敏度和特異性(使用針對病毒特定抗原的識別技術)能降低假陽性或假陰性率,確保結果可靠。這有助于養殖戶和獸醫快速決策,減少因誤診導致的防控延誤。
防控措施
牛結節皮膚病的防控需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通過疫苗接種、生物安全、疫情處置和長期監測構建防控體系。
養殖戶需落實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堅持每周進行1次常規消毒,推薦使用10%生石灰乳、2%漂白粉溶液、2%過氧化氫、2%氫氧化鈉等。避免蚊蟲、牛虻等吸血昆蟲滋生可以使用蚊虻螨太保等藥物在夏季定期噴灑在圈舍及牛身上,以減少蚊蟲叮咬。
定期監測,發現疑似病例立即隔離,檢測為陽性的牛嚴格撲殺并無害化處理。從外面購進牛只時應按規定嚴格檢疫,避免引入牛結節性皮膚病感染牛。嚴格遵守國家及屬地獸醫部門動物防疫的相關法律法規,配合政府開展疫病防控工作。